发布日期:2025-03-06 16:07 点击次数:63
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最近,不少人时常从新闻报道里听到“再贷款”这个词,感觉哪个领域有了“再贷款”,通常就是国家比较支持哪个领域的发展。
那“再贷款”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呢?
银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打交道比较多的金融机构。平日里,我们把暂时没有花出去的钱存到银行,可以收到利息,这种行为被称作“存款”。而与之相反,当我们需要买房、买车等大笔支出,手头的钱不够用时,就可以从银行借来资金,并按照约定给银行支付利息,这种行为被称作“贷款”。类似的情况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那么,银行贷款给我们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现代金融活动中,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日常吸收的存款,在缴纳存款准备金后,就可以进行贷款活动。
还有一种渠道,就是银行也去贷款,再用来给我们贷款。那谁能够给银行贷款呢?就是平时被我们称为“央行”的中国人民银行,而“再贷款”就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要借给商业银行钱呢?这就要从它的职能说起。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人民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
也就是说,作为企业和个人的我们,平时是不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借钱的,只有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才能使用再贷款资金用于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和用于银行之间清结算,从而扩大信贷投放和货币创造能力。
认识了再贷款,再来看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吞吐基础货币作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再贷款当时是人民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21世纪前十几年,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应主要渠道,再贷款总量下降,最低余额约0.6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比重约4%。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再贷款再次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截至2024年末,再贷款(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12.7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28.8%,在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央行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得可贷资金的成本和额度,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比如当央行要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降低再贷款利率,减少银行从央行获得贷款的成本,鼓励银行向央行借款,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引导市场利率水平下行。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持续创设新的再贷款工具,能够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再贷款的优势在于具有结构性特点,可以定向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近年来,为适应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若干新的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服务。例如,支持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这类再贷款以优化信贷结构为政策目标,通过设计适当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属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也存在总量效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服从于总量目标。截至2024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续10项,再贷款余额6.3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14.2%。在支持领域上,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实现基本覆盖,并支持了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再贷款是执行货币政策有力有效的工具,也是宏观调控重要的手段。在多年改革发展和宏观调控实践中,我国已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结构性政策体系,既包括人民银行主导的宏观信贷指导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政策,也包括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等。
未来,更好发挥再贷款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需要与其他政策发挥合力,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再贷款工具的创新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政策选择,也增加了结构性政策组合的丰富性。例如,2022年出台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2024年出台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都有再贷款与财政贴息政策的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也要看到,对于财政资金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领域,结构性再贷款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适度补位;但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与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